乡村小学套色木刻1964年
“乡村小学”这一题材,不少画家都描绘过。徐匡的《乡村小学》不落陈套,其主要特色在于非常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在乡村小学}书孩子们的身份,因之使人觉得新鲜,觉得这一被别人描绘过的题材,却似乎未曾见过。
鲜明突出地表现出这里的孩子们的身份,就表现“乡村小学”这一题材来说,十分重要。因为它关系到能否深刻地揭示作品主题。
这里的孩子们,是劳动者的后代一一是农民的后代。农村小学,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,它的伟大作用,在于使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后代有了读书的机会。这对于劳动人民的子女来说,在旧社会是想也不敢想的事。高玉宝的<我要读书>,就是旧社会穷孩子不能读书的典型意义的血泪史。要通过“乡村小学”这题材反映出新社会的伟大,反映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,关键在于表现出在乡村小学里读书的是什么人。
今天在乡村小学读书的,当然是农民的子女,但是通过一个画面表现出这里的孩子是农民的子女,不是说明性地,而是优美动人并具有典型意义地把这些主题人物本质特征表现出来,却并不是很容易的。
欣赏《乡村小学》的人都会看出,画中的锄头和雨笠对于表明画中人物的身份,起着重要作用。当然,如果没有这些“道具”,通过泥墙,草房顶,木墙子的“教室”形象,也能看出来这是一座乡村小学,进而能联想到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们的身份。但仅限于此,而把锄,笠舍去,重要的是,它可以表现出这些孩子是劳动的接班人,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接班人-这些孩子将是有文化的农民。
锄头和雨笠处理在画面的前景,而且衬托在反射着璀璨的阳光的泥墙前面,显得特别鲜明突出。作者着意于此,目的显然是以强有力的形象语言告诉读者,在这里读书的不是一般的孩子。有的评论说这是“妙笔”,是有道理的。
如果抛开人物,仅就锄头和雨笠的描绘来看,也可说是一幅很优美,很有意义的静物画。通过它们,不是也可以联想到它们的主人;可以联想到它们的主人的生活吗。但是,尽管这组静物如此突出,在画面上又占据那样大的篇幅。它们却并不“喧宾夺主”,并不妨碍读者首先把视线集中在主题形象——窗子里的孩子们的形象上。四个孩子的形象,刻画得也是甚为成功的。它们神情不同,性格也有差别的,但它们都是天真聪慧的,都是全神贯注地在听课的。
作者描绘的,只是乡村小学的一角,而表现出得天地要比画面“大”得多。在孩子的向前注视的目光中,我们可以“看到”他们的老师;在这四个孩子的前后。还有许多孩子;画面右边露出的又一个窗子的一边,也使“教室”向前扩大了……
亲爱的读者,当你走近这一幅画面时,你会感到精神振奋,感到由衷的喜悦;但是,请你放松脚步,否则会惊动了孩子们,破坏了教室的平静。
第三辑1964年10月出版 北京人美社 何溶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